1861年 英驻屯军医院建立,主要为驻军及侨民服务,同时也收治中国患者,是天津第一所西医医院。
1868年 驻屯军医院移交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改称英国伦敦会施医院。
1880年 英国传教士兼医生马根济,因治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夫人的疾病,获得李鸿章称赞与信任,李鸿章募集资金在伦敦会施医院基础上捐建养病院。
1881年 在马根济的建议下,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开办“医学馆”,开辟了中国教育的新领域,是中国西医教育的发端。
1924年 医院重建,为纪念马根济创建伦敦会施医院的立业之功, 更名为马大夫纪念医院。
1937年 医院附设护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立案定名为天津私立济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
1942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同仁会强行接管马大夫医院,改名为“同仁会天津诊疗班”, 天津私立济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改名为“同仁会诊疗班护士养成所”。
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马大夫纪念医院由天津市国民政府接收,挂牌为“天津市卫生局临时第一医院”。12月,天津市国民政府将医院交还给英国基督教伦敦会。
1951年 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马大夫纪念医院,更名为天津市立人民医院,为综合性医院,开设病床167张。
1952年 金显宅教授被聘为人民医院顾问,创建新中国第一个肿瘤科,开设肿瘤病床21张。
1953年 天津市立人民医院护士学校与天津市第一护校合并。
1954年 受卫生部委托,创办全国肿瘤医师进修班
1956年 形成以骨科、肿瘤科为特色的专科医院。肿瘤科病床增至 76张。
1963年 首创中国肿瘤医学杂志《天津医药杂志肿瘤学附刊》,后改为《中国肿瘤临床》。
1972年 骨科迁出,人民医院成为肿瘤专科医院,床位扩增到341张。
1977年 成立天津市肿瘤研究所。
1984年 金显宅教授倡仪创办中国抗癌协会,并挂靠在医院。
主办第一届国际乳腺癌学术会议。
1986年 由和平区大沽路87号迁至现址,更名为天津市肿瘤医院,病床增加至600张。
1990年 成为WHO国际肿瘤登记报告协会(IACR)成员、世界卫生 组织肿瘤登记中心之一。
1993年 经卫生部医院评审委员会评审,定为三级甲等医院。
1997年 增名“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由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市卫生局共建共管,床位扩增为781张。
1998年 成为国际抗癌联盟(UICC)会员单位。
1999年 被批准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学院。
2003年 郝希山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天津乳腺癌防治研究中心大楼落成。核定床位增加到1078张。
2004年 创办英文版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后更名为Clinical Oncology and Cancer Research
2006年 住院楼A楼改扩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核定床位达到1452张。
首次与国际抗癌联盟联合,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
2007年 经天津市委、市政府批准,医院等级规格为副局级。
中国抗癌协会总部由北京迁址天津,挂靠我院。
成功举办第四届世界乳腺健康大会,是医院首次承办的世界范围内高水平学术会议
2009年 国际抗癌联盟在我院设立中国联络处,全球仅有中国和印度被批准建立国际抗癌联盟联络处。
2010年 成功在深圳举办第二十一届国际抗癌联盟世界抗癌大会,这是世界抗癌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
2011年 肿瘤防治研究综合楼8月竣工投入使用。
陈荣秀获第四十三届南丁格尔奖章。
|